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
1
IT 管理

認識 Disciplined Agile: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系列 第 1

Day-01 什麼是 Disciplined Agile?一種更彈性的敏捷方法論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從敏捷到 Disciplined Agile:差異與演進

如果曾經接觸過 Scrum、看板(Kanban)、極致編程(XP),應該都體會過敏捷方法的核心精神:

先做出一小塊有價值的東西,交付給使用者,再根據回饋不斷改進。

與過去「一次規劃、一次交付」的瀑布式開發相比,這樣的方式確實更具彈性。但因為敏捷本身並沒有「一套通用標準答案」,因此在實踐中,許多團隊會陷入以下困惑:

  • 「Scrum 的規則都照做了,為什麼交付還是不順?」
  • 「Kanban 幫助我們看到工作流,但需求管理該怎麼辦?」
  • 「不同團隊用不同方法,最後在企業層面卻無法對齊。」

實際導入時,人們很快會發現:各種方法都有優點,也各自存在盲點。最後多數團隊採用的,往往是「混合與調整」後的版本。但如果這種混用沒有清晰的原則與依據,就容易失控,甚至造成更大的混亂。

這正是 Disciplined Agile(簡稱 DA)誕生的背景。

Disciplined Agile 的差異:不是新方法,而是「工具箱」

DA 並不是要取代 Scrum 或 Kanban,而是把這些方法的優點與實踐整合起來,再納入 Lean、DevOps,甚至傳統專案管理的元素,形成一個「情境導向的工具箱」。

因此,DA 與其說是一種新方法,不如說是一個決策工具集(Toolkit)。它幫助組織根據自身情境,挑選最合適的策略與實踐方式。

演進的方向:從「團隊敏捷」到「企業敏捷」

敏捷通常從軟體團隊起步。但當組織希望在產品策略、跨部門協作、企業治理上也推行敏捷時,就會遇到新的挑戰:

  • 跨團隊依賴:一個功能往往牽涉多個系統,如何協作?
  • 企業級標準:法規遵循、安全審查,不能只由單一團隊決定。
  • 價值流思維:如何確保投入真正帶來商業價值,而不是各做各的?

DA 的特色就在於:從小團隊的敏捷實踐出發,逐步延伸到整個組織的敏捷轉型。

換句話說,Scrum、Kanban 就像單一功能的工具,而SAFe 嘗試處理大規模協作,但又常被批評過度重流程,失去敏捷精神。而 DA 則是一個完整工具箱,幫助團隊在不同情境下,找到最合適的工作方式。

Disciplined Agile 的核心價值與理念

DA 的出發點很單純:與其爭論「哪個方法才是正統敏捷」,不如承認不同情境需要不同解法。

它強調的核心理念包括:

Delight Customers:以顧客為中心

敏捷的目的不只是快速交付,而是要讓顧客滿意,甚至驚喜。這代表團隊要不斷思考:

  • 「這個功能真的能帶來價值嗎?」
  • 「是否有更簡單、更低成本的方式滿足需求?」

Context Counts:情境導向

金融系統與電商網站的挑戰完全不同,如果硬套同一套方法,多半會失敗。DA 的做法是:列出可行選項、適用情境與風險,幫助團隊依據當下條件,建立最適合的工作方式(Way of Working, WoW)。

Pragmatism Over Purism:務實比教條更重要

Scrum、Kanban、XP 各有優勢,但在現實中常需混搭、截長補短。DA 承認這個現實,並整合各家優點為基礎來提供選擇依據。

Optimize Flow:優化價值流程

關鍵不在於是否「遵守框架」,而是價值能否順利交付到顧客手中。這代表要持續檢視:

  • 哪些步驟造成延遲?
  • 哪些活動沒有創造價值?
  • 如何縮短「從構想到用戶使用」的時間?

「選擇你自己的 WoW」的精神

DA 最著名的口號就是:「Choose Your WoW(選擇你自己的工作方式)」。這不只是一句標語,而是一種核心信念:「團隊既有權利,也有責任決定最適合自己情境的工作方式。」

敏捷導入常常失敗,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方法被當成「標準答案」來套用,卻缺乏真正做出選擇的能力。例如:

  • 組織強制兩週一個 Sprint,但根本跟不上需求變化的速度。
  • Kanban 嚴格限制在製品(WIP)數量,但環境要求必須同時處理多件任務。

如果團隊只能被動遵守規則,問題依舊無法解決。最後只剩下「形式上的敏捷」,卻沒有帶來真正價值。

DA 的價值在於引導團隊思考:

  •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?
  • 有哪些可能的做法?
  • 各種做法的優缺點是什麼?
  • 在此情境下,應該選擇哪一個?

這是一種以「流程目標」為核心的決策思維。透過不斷選擇、檢視、調整,團隊逐漸形成專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式。

當團隊能主動選擇自己的工作方式,就不再是「被規範」,而是「自主負責」。因為要對結果負責,成員自然會更積極思考「怎麼做會更好」,而這些由團隊自己訂下的規則也會更貼近真實需求。

結論:Disciplined Agile 的本質

DA 不是提供「唯一正確的答案」的敏捷框架,而是幫助團隊在各種情境下做出最佳選擇,並持續進步。這正是它的本質:

更彈性、更務實的敏捷方法論。


下一篇
Day-02 敏捷過時了嗎?Disciplined Agile 的誕生背景
系列文
認識 Disciplined Agile: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5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